然而,业界几乎是一窝蜂地推出LED灯泡、LED直管灯,这些产品的差异性并不明显,在价格竞争下,白光LED的年平均降幅为10到20%,但2011年上半却下降15到20%,全年降幅更是呈现崩坏的25到35%,尤其低阶LED元件价格滑落得更剧烈,三星甚至将取代四十瓦白炽灯的LED卖价杀到10美元以下。
低价策略的确有利向消费者推广LED照明,但如此一来,厂商很难保有相当的毛利,拥有品牌和通路的厂商才有优势,可以藉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,维持一定的市占率。之后LED产业是否会跟传统的照明产业一样,由大型公司去掌握通路和品牌,制造部分外包给其它厂商?难以跳脱传统照明产业的模式?
台湾是全球LED晶粒的最大供应国,在去年度产值达新台币478亿元。台湾在LED制造上具有领导地位,相关的厂商例如晶电、亿光等,但在照明产业的发展上面,2011年台湾LED照明市场大约是新台币93亿元,虽然相较2009年成长24%,但内需市场并不够支撑起整个产业,台湾厂商向外走成为一个最重要的模式。
国际大厂整合供应链 台湾代工生态转型关键
这几年来,台湾厂商都往LED的灯泡、路灯、直管灯这几种产品发展,主要都是采取OEM或ODM方式,台湾的利基在磊晶晶粒制造、封装、模块上,许多厂商也进入例如飞利浦这些国际大厂的供应链,替大厂进行代工。为了提升竞争力,国际品牌厂商除了掌握关键技术与专利,也纷纷以并购、策略联盟手段进行产业链整合,例如美国科锐(Cree)在2007年起,就以2亿美元并购香港封装厂Cotco,一方面整合LED上游,一方面藉机布局中国市场;韩国LG则在2009年起与日本LED元件厂日亚化工(Nichia)策略联盟,并在2011年并购德国照明厂Siteco Lighting GmbH,期待能对客户提供一次购足的服务。
韩国LED产业由系统商建构完整产业链,积极提高设备与材料自给率,并强化与照明厂商的联结,从全球高亮度LED前十大厂商排行榜看来,在2009年的榜单中,没有任何一家韩国厂商,但是到了2010年,韩国的三星、SSL以及LG都进榜,其中三星紧追日亚化工名列第二。可见韩国制造商的兴起,采取集中式成长模式,更聚焦于长期发展。
面对LED照明产业的生态变迁,台湾厂商现在不能只替品牌大厂代工,也必须推展自有品牌。今年三月中旬,台塑集团宣告主打自有品牌,透过旗下南亚光电,结合晶电、嘉晶、福懋科与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资源,成为全球首家能够自动化生产7瓦LED节能球泡灯的厂商,生产线预计6月起量产。
长期而言,LED依旧是一个成长的产业,例如日本331地震后电费上升,全民开始节能减碳运动,让日本LED灯泡的渗透率高达四成,为世界第一,未来在环保的思维下,全球LED照明的渗透率可望突破10%。就台湾而言,在公共政策的推广下,预期2012年全台湾LED内需市场可以成长到新台币130亿元的规模。
政策扶持 两岸LED照明产业发展的双面刃
近年台湾的绿能趋势方案里,把LED照明光电当作重要的发展方向,中国大陆也对这议题讨论了许多,根据中国的半导体材料与研发联盟所做的调查,2011年中国大陆LED照明市场大约为1560亿人民币,相对台湾市场是相当庞大的。今年下半年起,台湾会进行大规模的LED路灯工程,例如针对五个直辖市与十一个县市,有中央特别统筹分配税款支应新台币20亿元的「扩大设置LED路灯节能专案计画」,将汰换25万盏路灯,能源局的101年路灯节以及LED示范城市这三个专案,预估2014年这三个专案完成后,台湾整体LED路灯的数量会达到44.8万盏,在小小的台湾地区路灯数量大约200万盏左右,整体比例是相当高的,对建构我国内需市场将有明显的助益。
下条新闻:全球LED照明产业现况分析[二] |